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主要由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IgA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如反流性肾病)或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血管炎)引发。
- 长期高血压、高血糖、肥胖等因素会导致肾小球内微循环障碍,引发缺血缺氧和细胞损伤,最终形成硬化。
2. 典型症状
- 早期:蛋白尿(常见大量蛋白尿)、血尿(多为镜下血尿)。
- 进展期:全身水肿、高血压、夜尿增多,部分患者出现肾功能减退。
- 终末期:可发展为肾衰竭,需透析或肾移植治疗。
3. 诊断方式
-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显示中量以上蛋白尿,血液检查可见低白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
- 病理检查:肾穿刺活检可观察到肾小球硬化萎缩的病理改变。
4. 治疗方法
- 基础治疗:控制血压(如使用钙离子拮抗剂)、降低尿蛋白(如ACEI类药物),同时进行营养支持和抗凝治疗。
- 药物治疗:激素(如强的松)和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用于控制免疫性病因。
- 替代治疗:严重肾衰竭患者需通过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维持生命。
提示:该病需早诊早治,建议定期监测肾功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若出现蛋白尿、水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