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期前收缩(室早)的病因可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大类,具体如下:
一、功能性因素
-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 交感神经或迷走神经兴奋性失衡,导致心肌电活动异常,引发折返性室早。
- 诱因包括精神紧张、焦虑、长期失眠、过度疲劳、吸烟、饮酒、浓茶/咖啡摄入等。
-
心脏结构变异
- 左心室内假腱索(占比56%~75%),可能通过机械刺激引发良性室早,通常无需治疗。
二、器质性心脏病
-
心肌病变
- 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或陈旧性梗死是常见原因。
- 心肌炎:室早发生率34.3%~81.3%。
- 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室早发生率高达83%~100%,尤其左室射血分数(EF)<0.40时风险更高。
-
心脏结构异常
- 二尖瓣脱垂(75%患者伴发室早)。
-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发生率2%~10%,合并心衰时显著增加)。
-
其他心脏疾病
- 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心病等。
三、药物及中毒
- 洋地黄中毒:室早发生率50%~60%,典型表现为房颤伴室早二联律/三联律。
- 其他药物:奎尼丁、三环类抗抑郁药、红霉素等可诱发。
四、电解质及代谢紊乱
- 低钾血症:导致心肌自律性增高,易引发室早。
- 低镁血症:与折返性心律失常相关。
- 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生率约14%)。
五、其他系统性疾病
- 贫血、慢性阻塞性肺病、酸碱平衡紊乱、肝肾衰竭等全身性疾病。
关键提示
- 昼夜差异:室早上午和饭后更常见,需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评估频率。
- 危险信号:R-on-T或R-on-P型室早可能诱发室速/室颤,需警惕。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疾病的关联性或治疗方案,可参考相关文献或临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