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不良综合征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对营养物质(尤其是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导致营养物质不能被充分吸收,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
主要症状
-
腹泻:
- 大便次数增多,从数次到十余次不等。
- 粪便呈脂肪泻,特点是大便量多,色淡棕或黄色、灰色,便不成形,味恶臭,表面有油腻状的光泽或如泡沫状。
- 因便中含大量脂肪,大便常可漂浮在便盆表面。
-
营养不良:
- 由于吸收不足,导致营养不良,常见体重减轻、倦怠乏力。
- 可能出现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如维生素A、D、K缺乏,引起相应的疾病。
-
腹痛、腹胀:
- 由于不能被吸收的营养成分刺激肠道,引起腹痛和腹胀。
-
贫血:
- 因无法有效吸收铁、蛋白质,可能造成缺铁性贫血。
-
其他症状:
- 可能出现口舌炎或溃疡,糙皮病样色沉着,水肿、凹甲,肌压痛,杵状指(趾)等体征。
可能的并发症
长期的吸收不良综合征还可能引起以下并发症:
- 骨质疏松:与钙质吸收不良有关。
- 出血风险增加:与维生素K吸收不良有关。
- 生长发育受影响(儿童)。
就医建议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尤其是消化内科,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以便及时治疗。
治疗方法
治疗吸收不良综合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营养治疗:补充丢失的水电解质及各种营养物质和维生素,必要时静脉输入白蛋白或输血。
- 对症治疗:如止泻、止痛等。
- 病因治疗:针对具体病因采取一些特殊措施进行治疗,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大多数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