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 感染性因素
- 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等,常见于不洁食物或水源。
- 病毒: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易通过接触传播。
- 寄生虫:如阿米巴、贾第虫,可能引发黏液脓血便或水样便。
- 非感染性因素
- 食用生冷、辛辣、过敏食物(如海鲜、未煮熟食物)。
- 药物刺激(如抗生素、阿司匹林)或酗酒。
典型症状
- 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多为绞痛或胀痛)、腹泻(水样便或黏液便),严重时可能带血。
- 全身症状:发热、头痛、乏力,严重者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
- 病程:通常起病急骤,多数在1-3天内缓解,但少数需数周恢复。
治疗与护理
- 补液与饮食调整
- 口服补液盐或淡盐水,预防脱水。
- 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条),避免刺激性饮食。
- 药物治疗
- 细菌感染需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
- 止泻药(如蒙脱石散)、解痉药(如洛哌丁胺)可缓解症状。
- 就医指征
- 高热(>39℃)、持续呕吐、血便、严重脱水(口干、尿少、皮肤弹性差)需立即就诊。
预防措施
-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隔夜食物。
- 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
- 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儿童适用)。
若症状较轻,多数可自愈;若持续加重或出现高危表现,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