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可导致肝脏炎症、坏死和纤维化,严重者可能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核心信息梳理:
-
病因与传播途径
HBV通过血液、母婴或性接触传播,易感人群包括未接种疫苗者、职业暴露者及HBV感染者的家庭成员。 -
典型症状
- 早期症状:疲劳、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肝区疼痛。
- 严重表现:黄疸(皮肤或巩膜发黄)、慢性肝病面容(面色晦暗)、肝掌、蜘蛛痣及脾脏肿大。
-
诊断依据
- 乙肝病毒检测阳性(如HBsAg阳性),肝功能异常(如ALT/AST升高)。
- 病程超过6个月或存在慢性肝炎临床表现。
-
治疗与预后
- 治疗目标: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损伤,延缓肝硬化或肝癌进展。
- 治愈可能性:部分患者通过抗病毒治疗可实现临床治愈(如HBsAg转阴),48周临床治愈率达33.8%。
-
预防措施
-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最有效手段。
- 感染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及病毒载量,避免饮酒以保护肝脏。
扩展说明:
慢性乙肝患者若不规范治疗,可能较快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显著缩短寿命。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