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慢性肝脏疾病。以下是关于慢性乙肝的全面介绍:
1. 定义与病因
慢性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临床表现为慢性肝炎症状的疾病。
- 病因:
- 母婴垂直传播: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在怀孕、分娩或哺乳期间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
- 婴幼儿期感染:由于婴幼儿免疫力较低,感染乙肝病毒后约80%会发展为慢性乙肝。
- 免疫力低下:如肿瘤患者、肝移植患者、血液透析患者等抵抗力较弱的人群,也容易感染乙肝病毒。
2. 症状与临床表现
慢性乙肝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主要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 常见症状:
- 乏力: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提示肝功能可能受损。
- 消化不良:如食欲减退、腹胀、恶心等。
- 黄疸:患者可能出现小便发黄、眼睛发黄、皮肤发黄等症状。
- 重度症状:包括肝掌、蜘蛛痣、脾大、腹水、下肢水肿、出血倾向等。
3. 传播途径
慢性乙肝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 血液传播:通过输入不合格的血液或血制品,或共用剃须刀、针具等可能刺破皮肤黏膜的物品传播。
- 母婴传播: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可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
- 性传播:未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与感染者发生性行为可能被感染。
4. 治疗方法
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是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延缓疾病进展,并追求“功能性治愈”。
- 抗病毒治疗:
- 干扰素:可帮助部分患者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但适用范围有限。
- 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等,适用于大多数患者。
- 抗炎治疗:在抗病毒治疗无效时,可适当使用抗炎药物缓解肝脏炎症。
5. 治疗目标
近年来,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逐渐转向“功能性治愈”,即停药后血液中的乙肝病毒和乙肝表面抗原持续检测不到,患者无需再接受治疗。我国科学家在乙肝临床治愈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全球提供了“中国方案”。
总结
慢性乙肝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需通过规范治疗控制病情进展。如需进一步了解或治疗,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