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支气管狭窄是一种因气道结构异常导致气流受阻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喘鸣等症状。以下是综合说明: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 结构性异常:指气管或支气管因瘢痕形成、软骨支架塌陷或畸形等原因导致管腔变窄,引发气道梗阻。
- 功能影响:狭窄部位阻碍气体交换,体力活动或分泌物增多时症状加重,严重时可引发呼吸衰竭。
二、常见病因
- 医源性损伤:长期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术等操作可导致黏膜损伤及瘢痕增生。
- 感染与炎症:支气管结核、细菌感染、炎性肉芽肿等可破坏气道结构。
- 其他因素:外伤、异物堵塞、支气管哮喘未控制等也可能诱发狭窄。
三、典型症状
- 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伴气急和喘鸣音。
- 咳嗽与痰液:持续咳嗽、咳痰,部分患者痰中带血或咯血。
- 发热:合并感染时可能出现发热。
四、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胸部CT气道重建、断层摄片可清晰显示狭窄部位及程度。
- 内镜检查:纤维支气管镜能直接观察狭窄形态并评估黏膜损伤情况。
五、治疗与预后
- 介入治疗:支架置入、球囊扩张等微创方式缓解梗阻。
- 手术修复:严重狭窄需切除病变段并重建气道。
- 药物辅助:抗感染、抗结核或糖皮质激素控制原发病。
- 预后: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后症状可缓解,但部分可能遗留后遗症需长期管理。
该病需结合病史、症状及检查综合诊断,及时干预可改善生活质量并降低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