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发的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属于慢性肾炎的一种类型。其核心病理机制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发病机制
- 免疫复合物沉积:HBV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引发炎症反应和肾组织损伤。
- 病毒直接侵袭:HBV可能直接感染肾组织,导致肾脏细胞损伤。
二、临床表现
- 肾脏症状
- 几乎所有患者出现蛋白尿、镜下血尿。
- 部分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或肾炎综合征(血尿、高血压、水肿)。
- 肝脏症状
- 可能伴随肝功能异常、肝硬化,表现为疲倦、恶心、皮肤粗糙等。
三、诊断依据
- 实验室检查:血清HBV表面抗原阳性,尿液检查显示蛋白尿、血尿。
- 病理学证据:肾组织活检发现HBV抗原或病毒颗粒沉积。
- 排除其他病因:需与其他继发性肾炎(如糖尿病肾病)鉴别。
四、治疗与管理
- 抗病毒治疗:通过核苷类似物等药物抑制HBV复制,减少肾脏损伤。
- 对症治疗:
- 控制蛋白尿(如ACEI/ARB类药物)。
- 调节免疫反应(如糖皮质激素,需谨慎使用)。
- 长期监测:定期评估肝肾功能,预防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等并发症。
五、疾病特点
- 人群特征: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
- 预后:目前无法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可延缓疾病进展。
- 非遗传性:与遗传因素无关。
该病需多学科协作管理,结合抗病毒与肾脏保护策略,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