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链球菌感染:主要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其细胞壁成分(如M蛋白)作为抗原引发免疫反应,导致皮肤血管炎症。
- 遗传与环境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寒冷、潮湿环境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2. 典型症状
- 皮损特征:初期为苍白斑疹,逐渐发展为淡红色环状或弧形红斑,边缘隆起,中央苍白,可快速扩展并反复出现。
- 伴随症状:常伴有关节肿痛、发热、活动受限,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脏受累(如心悸、胸闷)或皮下结节。
3. 诊断与治疗
- 诊断:结合临床表现(典型皮损、游走性特点)、实验室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及风湿热病史综合判断。
- 治疗:
- 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清除链球菌感染。
- 抗炎药物: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缓解症状,严重时可能需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4. 预后与预防
- 预后: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后症状可缓解,但可能反复发作;若未及时治疗,可能累及心脏等重要器官。
- 预防:避免链球菌感染(如加强锻炼、预防呼吸道感染),保持环境卫生。
若出现相关症状(如环形红斑伴发热、关节痛),建议及时至风湿免疫科就诊,明确诊断并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