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特征
-
遗传性
多为X连锁隐性遗传(如假肥大型DMD/BMD),男性高发,女性多为携带者。部分类型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如肢带型、面肩肱型)。 -
进行性加重
症状从儿童期开始逐渐恶化,如:- 早期:走路不稳、易跌倒、上楼困难。
- 中期:鸭步(骨盆左右摇摆)、翼状肩(肩胛骨耸起)、蹲起困难。
- 晚期:丧失行走能力,需轮椅或卧床,累及心肌、呼吸肌,导致心肺衰竭。
-
肌肉病变
- 肌肉萎缩、假性肥大(如腓肠肌肥大)。
- 血清肌酶(如CK)显著升高,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伤。
主要类型
-
假肥大型(DMD/BMD)
- DMD:最常见且严重,3-5岁发病,12岁前丧失行走能力,平均寿命25-30岁。
- BMD:症状较轻,发病较晚(5-15岁),寿命可达50岁以上。
-
肢带型
青少年起病,骨盆带肌无力,逐渐累及肩胛带,出现翼状肩。 -
面肩肱型
面肌、肩胛肌受累,闭眼困难、吹气无力,呈“苦笑脸容”。 -
远端型
手部或小腿肌肉萎缩,影响手部精细动作或行走。
诊断与治疗
-
诊断
- 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酶(CK)、肌红蛋白升高。
- 基因检测:确认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突变。
- 肌肉活检:观察肌纤维变性、坏死及抗肌萎缩蛋白表达。
-
治疗
- 支持治疗:康复训练、辅具适配(如轮椅)延缓功能衰退。
- 药物:激素(如泼尼松)延缓肌肉退化,但需注意副作用。
- 前沿探索:基因替代疗法、细胞移植等处于研究阶段。
预后与挑战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患者多因心肺衰竭或并发症死亡。早期诊断、综合管理(如定期监测心肺功能)可改善生活质量。建议携带者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筛查。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类型或治疗方案,可参考相关医学文献或咨询专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