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病理特征
- 病理改变: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替代,可能伴随肠上皮化生(肠化)。
- 癌前病变:是唯一已知的食管腺癌癌前病变,癌变率约0.5%-5%,病变长度≥3cm、伴有肠化或异型增生者风险更高。
2. 病因与危险因素
- 主要诱因:长期胃酸反流刺激食管黏膜,导致炎症和修复异常。
- 危险因素:年龄>50岁、男性、肥胖、吸烟、家族史等。
3.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部分患者有吞咽困难、上腹痛等。
- 并发症:可并发食管溃疡、狭窄、出血,甚至癌变。
4. 诊断方法
- 内镜检查:发现食管胃交界处(Z线)上移≥1cm,柱状上皮覆盖。
- 病理活检:确认柱状上皮化生及是否伴异型增生或癌变。
5. 治疗与管理
- 控制反流:首选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需长期维持治疗。
- 内镜治疗:对伴高级别异型增生或早期癌变者,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ESD)。
- 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无效、严重并发症或癌变患者,如抗反流手术或食管切除术。
- 定期监测:根据病变长度和风险分层,每3-5年复查内镜。
6. 癌变风险
- 风险因素:病变长度、肠化、异型增生程度等。
- 筛查建议:高危人群(如长期反流、男性、肥胖者)需定期内镜筛查。
总结
巴来特食管是胃食管反流的严重并发症,需通过内镜和病理确诊,并长期管理以降低癌变风险。治疗需结合药物、内镜及生活方式调整,定期随访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