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中毒是指人体接触苯或含苯的有机溶剂后,苯的蒸气或液体通过皮肤、呼吸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导致以中枢神经系统麻醉和造血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中毒性疾病。苯中毒主要分为急性苯中毒和慢性苯中毒两种类型。
急性苯中毒
急性苯中毒通常是由于误服或短时间内吸入大量高浓度苯蒸气引起的。
病因
- 误服:误将含苯的有机溶剂(如油漆、稀料、工业胶水等)当作其他饮品服用。
- 急性吸入: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如密闭船舱、室内喷涂时吸入大量苯蒸气。
临床表现
-
神经系统:
- 轻者出现头痛、眩晕、耳鸣、复视、步态蹒跚、酩酊感、嗜睡等症状。
- 重症者可能出现抽搐、昏迷、呼吸中枢麻痹、谵妄、幻觉及脑水肿等表现。
-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周围神经损害。
-
呼吸系统:
- 吸入中毒者可能出现咳嗽、憋气、胸闷等症状。
- 重者持续时间长,或者呼吸微弱时,可并发缺氧性肺水肿,可伴有眼部刺激症状。
-
循环系统:
- 面色潮红、心悸、血压下降,可发生休克、心肌炎、各种心律失常甚至室颤。
- 心电图可见一至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
消化系统:
- 恶心、呕吐、腹痛,口服患者症状较重。
- 偶有肝大、氨基转移酶升高。
慢性苯中毒
慢性苯中毒是长期吸入低浓度苯及代谢产物酚类所致。
病因
- 长期吸入:在苯污染的环境中长期生活或工作,如制鞋工人、油漆工、印刷工等。
临床表现
-
神经系统:
- 常见的表现为神经衰弱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综合征。
- 个别病者可有肢端感觉障碍,出现痛、触觉减退、麻木,也可发生多发性神经炎。
-
造血系统:
- 血液变化是主要表现,开始先有白细胞减少,以后出现血小板减少和贫血,重者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血病。
- 中性粒细胞内可能出现中毒颗粒和空泡,粒细胞数明显减少致反复感染。
- 血小板数减少可有皮肤黏膜出血倾向,女性月经过多。
检查
-
急性中毒:
-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以后恢复正常;偶有降低者。
- 血中苯含量、尿酚、尿葡萄糖醛酸可增高。
- 尿无机硫酸盐占总硫酸盐的70%以下。
-
慢性中毒:
- 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数减少,重者全血细胞减少;并发白血病时出现相应的某系血细胞异常。
- 骨髓象检查:了解造血损害的情况,对某系血细胞异常、全血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的及时诊断与鉴别诊断均有很大帮助。
-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和中性粒细胞毒性颗粒测定。
诊断
- 急性中毒:根据短期内有吸入大量高浓度苯蒸气或误服苯的病史,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症状(醉酒状态)可作出诊断。必要时行毒物检测。
- 慢性中毒:根据与高浓度苯接触史或被苯污染环境中长期生活史,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治疗
-
急性中毒:
- 最主要的抢救措施是将患者尽快脱离中毒现场,移到新鲜空气中,脱去污染衣服,以温肥皂水清洗皮肤,注意保暖。
- 清醒病人嘱其深呼气,使苯从呼气中迅速大量排出,症状可逐渐消失;如为昏迷病人则应保持其气道通畅并辅助其增加呼吸力度。
- 如心搏、呼吸停止,首先应进行心肺复苏术。若表现为低氧血症,则需紧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 在心肺复苏时,心搏骤停,禁止注射肾上腺素,因可诱发心室颤动。
- 如有抽搐或肌肉痉挛者可以使用镇静剂。烦躁不安可用异丙嗪肌内注射。抽搐可用苯巴比妥肌内注射,或10%水合氯醛加温水灌肠。
- 保护气道,防止呕吐物误吸。昏迷时间长者,监测血氧分压、血清电解质和末梢血,防止并发症。
- 昏迷者应积极防治脑水肿,可用50%葡萄糖或20%甘露醇静脉注射,每日2~3次。
- 休克者在补足血容量基础上,可适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以维持血压。
- 眼灼伤应以温水彻底冲洗,并用诺氟沙星滴眼液和可的松眼液滴眼。
- 对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可用鲨肝醇、维生素B4、肌苷。
- 口服者尽早催吐、洗胃。
- 苯中毒目前无特效解毒剂,血液透析无效,毒物大量进入体内者可尝试血液灌流。
-
慢性中毒:为综合性对症处理,对造血系统各系细胞损害给以相应的治疗。
预防
- 妥善保管:苯等有机溶剂应妥善保管,标识清晰,以防误服。
- 注意通风:工人在进行油漆调配、刷漆、涂抹胶水等工作时注意环境通风和呼吸道保护。
- 避免接触:勿在新装修室内长时间停留,注意个人防护,如佩戴防毒口罩等。
-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苯中毒的早期症状。
苯中毒对人体健康有严重的危害,特别是对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的损害,因此应加强预防措施,避免接触苯及其含苯的有机溶剂。一旦发生苯中毒,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及时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