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萎缩是一种因肾单位损伤或肾脏血供不足导致肾脏体积病理性缩小、生理功能降低的疾病。以下是关于该病的综合说明:
一、病因与类型
-
病因
- 原发病: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盂肾炎、肾动脉狭窄、泌尿系结石等。
- 继发因素:先天性发育不良、长期尿路梗阻、肾血管疾病(如血栓)、药物损伤(如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等。
- 诱因:过度劳累、酗酒、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
类型
- 按部位:单侧肾萎缩(对侧肾脏可代偿)或双侧肾萎缩(预后较差)。
- 按程度:轻、中、重度萎缩。
二、症状与并发症
- 典型症状
包括水肿、高血压、血尿、少尿/无尿、腰背疼痛、乏力等。 - 代谢异常
如电解质紊乱、蛋白质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等。 - 严重并发症
肾性贫血、尿毒症、肾性骨病、心肌炎等,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三、严重程度与预后
- 单侧萎缩:若对侧肾功能正常,可能无明显症状;及时治疗可延缓进展。
- 双侧萎缩:常伴随肾功能不全或慢性肾衰竭,需依赖透析或肾移植。
- 预后:早期治疗可改善症状和恢复部分功能;晚期不可逆,预后较差。
四、诊断与治疗
- 诊断依据
影像学检查(超声、CT)显示肾脏体积缩小,结合血生化指标异常。 - 治疗原则
- 原发病治疗:如控制感染、解除尿路梗阻、改善肾动脉供血等。
- 支持疗法: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纠正代谢紊乱、控制血压。
- 终末期干预:透析或肾移植。
- 日常管理
低盐/低蛋白饮食、戒烟限酒、定期监测肾功能。
五、预防与注意事项
- 定期体检,尤其有肾脏病史或高危因素者。
- 避免滥用肾毒性药物,及时治疗泌尿系统疾病。
肾萎缩的严重性取决于病因、萎缩范围及肾功能代偿能力,需结合个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