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一种由糖尿病引起的严重慢性肾脏病,属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以下是对这一疾病的详细介绍:
一、定义及发病机制
-
定义:
-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临床特征为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降低,最终导致终末期肾衰竭。
-
发病机制:
- 糖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肾脏组织糖代谢增强,加重肾脏糖负荷,引起肾脏损害。
- 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肾小球高灌注、高跨膜压和高滤过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 氧化应激:糖尿病患者体内活性氧增多,抗氧化能力下降,促进肾小球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多,导致小球纤维化。
- 免疫炎症因素:天然免疫中补体系统和模式识别受体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网络,可能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遗传因素:糖尿病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部分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
二、临床表现
-
早期症状:
- 糖尿病肾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仅在运动后出现微量白蛋白尿。
-
典型症状:
- 蛋白尿:随着病程延长,患者可出现持续的微量白蛋白尿,直至大量蛋白尿。
- 水肿:由于肾功能受损,体内水分和钠盐潴留,导致水肿,尤其是下肢和眼睑水肿。
- 高血压:糖尿病肾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这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
- 贫血:肾功能不全时,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导致贫血。
- 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感觉异常等。
三、疾病分期
- Ⅰ期:肾小球高滤过期,以肾小球滤过率升高和肾体积增大为特征。
- Ⅱ期:正常白蛋白尿期,运动后白蛋白尿排泄率增高,休息后恢复正常。
- Ⅲ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又称持续微量白蛋白尿期,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续升高至20~200μg/min。
- Ⅳ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表现为显性白蛋白尿,部分患者可进展为肾病综合征。
- Ⅴ期:终末期肾衰竭,需要透析或肾脏移植治疗。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
诊断依据:
- 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尿白蛋白排泄率、血肌酐等)以及肾活检结果进行诊断。
-
鉴别诊断:
- 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肾脏疾病相鉴别,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等。
五、治疗与预防
-
治疗原则:
- 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运动和戒烟)、控制血糖、控制血压、纠正脂质代谢紊乱、改善微循环等。对于进入尿毒症阶段的患者,则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
预防措施:
- 积极治疗糖尿病,控制血糖水平;定期监测肾功能和尿白蛋白排泄率;避免使用可能损害肾脏的药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通过积极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可以延缓病情的进展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