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血管性高血压是由于肾动脉狭窄或肾血管病变导致肾脏血流减少,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进而引发的继发性高血压。其核心机制为肾脏缺血引发血压调节失衡,部分病例可通过解除血管狭窄实现血压逆转。
一、病因与机制
-
主要病因
- 肾动脉狭窄(≥70%或血流动力学显著异常)
- 动脉粥样硬化(中老年常见)、多发性大动脉炎、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
- 其他:肾血管炎、肾动脉栓塞或先天性异常
-
病理机制
肾血流减少刺激肾素分泌,导致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增加,引发血管收缩及水钠潴留,最终血压升高。
二、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进展迅速、突然加重或难治性高血压,舒张压升高显著;
- 伴随症状:头痛、眩晕、视力模糊、血管杂音(腰部或腹部听诊);
- 并发症:肾功能损害(血尿、蛋白尿)、心功能不全、反复肺水肿。
三、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多普勒彩超、CTA或MRA用于评估肾动脉狭窄程度;
- 实验室检查:肾素活性检测辅助诊断。
四、治疗与预后
-
药物治疗
- 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控制血压;
- 需注意避免加重肾缺血(如过度使用ACEI/ARB)。
-
介入与手术
- 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恢复肾动脉血流;
- 严重狭窄者需血运重建或肾动脉旁路手术。
-
预后
- 单侧狭窄及时治疗可逆转高血压,双侧严重狭窄者易进展为肾衰竭,预后较差。
(注:以上内容整合自搜索结果中不同来源的医学描述,具体诊疗需以临床医生判断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