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病变,属于感染性心肌疾病。以下是关于该疾病的详细介绍:
1. 定义与特点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导致的心肌炎症性疾病,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炎症,病情轻重不一。在病毒流行感染期,约有5%的患者会发展为心肌炎,也可散在发病。
2. 病因
多种病毒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其中柯萨奇B组病毒是最常见的致病原因,约占30%~50%。其他常见病毒包括:
- 腺病毒
- 流感病毒
- 脊髓灰质炎病毒
- 埃可病毒
- 单纯疱疹病毒
- EB病毒
- 巨细胞病毒
- 肝炎病毒(A、B、C型)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包括:
- 病毒的直接作用,导致心肌细胞损伤;
- 病毒引发的免疫反应,如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以及多种细胞因子和一氧化氮介导的心肌损害。
3. 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
多数患者在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前驱症状,包括:
- 发热
- 全身倦怠感
- 肌肉酸痛
- 咽痛、咳嗽(呼吸道感染表现)
-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道症状)
主要症状
随后可能出现:
- 心悸、胸痛、心慌气短
- 呼吸困难、水肿
- 心律失常(如房性或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
- 严重者可能出现晕厥、猝死
体征包括:
- 心脏扩大
- 心率增快或缓慢
- 急性心力衰竭时表现为低血压、肺部湿性啰音、颈静脉怒张、肝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4. 诊断方法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方面:
- 前驱感染病史:如病毒感染后的典型症状。
- 临床表现:如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
- 辅助检查:
- 心电图:显示心肌损伤波形。
- 心肌酶学检查: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或I)升高。
- 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 心脏磁共振:对心肌损伤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 确诊依据:依赖心内膜心肌活检,检测病毒、病毒抗原或病毒基因片段,但该检查创伤较大,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
5. 治疗方法
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因病情轻重而异:
- 一般治疗:
- 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 营养支持
- 针对病毒感染酌情使用抗病毒药物
- 针对心肌炎症:
- 应用抗炎药物
- 营养心肌药物(如辅酶A、环磷腺苷)
- 心律失常治疗:
- 抗心律失常药物
- 严重心动过缓者需起搏治疗
- 心力衰竭治疗:
- 使用强心利尿药物
- 血管扩张剂、ACEI类药物等
- 爆发性心肌炎:
- 需积极监护,必要时使用体外膜肺(ECMO)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辅助治疗。
6. 预防与建议
- 注意增强免疫力,避免过度劳累。
- 在病毒流行季节,注意防护,避免感染。
- 如出现疑似症状(如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应及时就医。
希望以上信息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病毒性心肌炎。如需进一步咨询,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心血管内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