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特征
- 发病年龄: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70-80岁女性,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3倍。
- 典型症状:
- 肌肉疼痛与僵硬:对称性累及颈部、肩胛带、骨盆带及四肢近端肌肉,晨僵明显(持续1小时以上),活动后稍缓解。
- 全身症状:低热、乏力、体重减轻、食欲不振等。
- 关节受累:部分患者伴大关节(如肩、膝)肿痛,但无关节畸形。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遗传因素:与HLA-DR4基因相关,提示遗传易感性。
- 免疫异常: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肌肉组织,引发炎症反应。
- 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或季节变化可能诱发。
- 与巨细胞动脉炎(GCA)关联:约20%的PMR患者可能发展为GCA,两者共享部分病理机制。
3. 诊断标准
- 核心依据:50岁以上、对称性近端肌痛伴晨僵≥1个月、血沉(ESR)或C反应蛋白(CRP)显著升高。
- 排除其他疾病:需鉴别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肌炎、甲状腺疾病等。
- 辅助检查:超声或MRI可显示滑膜炎,但无特异性。
4. 治疗与管理
- 一线药物: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10-20mg/天)可快速缓解症状,需逐渐减量并维持1-2年。
- 联合治疗:部分患者需联用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以减少复发。
- 非药物干预:物理治疗(热敷、理疗)、适度运动及戒烟有助于改善症状。
5. 并发症与预后
- 常见并发症:包括GCA(需警惕视力障碍)、骨质疏松、抑郁症等。
- 预后:多数患者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但需长期随访以监测复发及药物副作用。
总结
风湿性多肌痛是一种需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的疾病,及时使用激素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若50岁以上人群出现不明原因的肌痛、晨僵及全身炎症表现,建议尽早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