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的定义
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DI)是一种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引起精氨酸加压素(AVP)又称抗利尿激素(ADH)不同程度的缺乏,或由于多种病变引起肾脏对AVP敏感性缺陷,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尿崩症的类型
尿崩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 中枢性尿崩症(CDI):由于下丘脑-垂体部位的病变,导致AVP的合成、运输或释放过程受损,引起AVP分泌不足。
- 肾性尿崩症(NDI):由于肾脏本身的病变,如遗传性肾小管功能缺陷、某些药物或电解质紊乱等,使肾小管对AVP的敏感性降低,导致尿液大量排出。
尿崩症的病因
中枢性尿崩症的病因
- 原发性:原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 继发性:包括头颅外伤、下丘脑-垂体手术、肿瘤、肉芽肿、感染性疾病、血管病变等。
- 遗传性:可为X连锁隐性、常染色体显性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肾性尿崩症的病因
- 遗传性:90%的NDI患者为X连锁遗传,其余为常染色体遗传。
- 继发性:包括肾小管间质性病变、代谢性疾病、药物等。
尿崩症的临床表现
尿崩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 多尿:每日尿量显著增多,可多达5~10 L,甚至更多。
- 烦渴:由于大量排尿,患者频繁感到口渴,需要大量饮水来补充丢失的水分。
- 低比重尿或低渗尿:尿液的溶质浓度低于正常,尿液颜色清淡,呈水样。
尿崩症的诊断
尿崩症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 病史询问:包括多尿、多饮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度,是否有头部外伤、手术史,是否服用过特殊药物等。
- 体格检查:关注患者的脱水体征,如皮肤弹性、眼窝凹陷等。
- 实验室检查:检测尿液的比重和渗透压,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比重通常低于正常,渗透压也明显降低;还会检测血液中的电解质、肾功能等指标。
- 禁水-加压素试验:通过限制患者饮水,观察尿量和尿液渗透压的变化,然后注射加压素,进一步判断肾脏对AVP的反应,以区分中枢性和肾性尿崩症。
尿崩症的治疗
尿崩症的治疗应根据其类型和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
中枢性尿崩症的治疗
- 加压素替代治疗:包括水剂加压素、粉剂尿崩停、长效尿崩停、人工合成DDADH等。
- 其他药物:如氯磺丙脲等。
肾性尿崩症的治疗
- 低盐饮食:帮助减少肾脏的排尿量。
- 足量饮水:避免脱水。
- 噻嗪类药物:对部分患者有效。
妊娠期尿崩症的治疗
- 加压素治疗:对多数患者有效。
原发性烦渴的治疗
- 减少饮水量: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案。
尿崩症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患者应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