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特征
-
运动障碍
患儿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瘫痪、肌张力异常(增高或降低)、腱反射亢进等,严重者可能伴随癫痫发作、视力/听力障碍、认知功能异常等。
典型症状包括:- 运动发育迟缓(如翻身、坐立、行走困难);
- 姿势异常(如竖头不稳、尖足、剪刀腿等);
- 肌肉僵硬或松软,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角弓反张。
-
伴随症状
约半数以上患儿伴有智力缺陷、语言障碍、行为异常等问题,少数可能因长期卧床引发并发症。
二、病因与高危因素
脑瘫的病因复杂,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
产前因素
- 母亲孕期感染(如风疹病毒、弓形虫);
- 营养不良或接触有害物质(放射线、化学毒物);
- 遗传代谢异常或妊娠并发症(如妊娠糖尿病)。
-
围产期因素
- 早产、低体重、窒息、产伤、羊水异常等。
-
产后因素
- 新生儿颅内出血、黄疸、脑膜炎等。
三、分型与严重程度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
- 痉挛型(最常见):肌张力增高,肢体僵硬;
- 手足徐动型:不自主动作增多,语言障碍明显;
- 共济失调型:平衡能力差,步态不稳;
- 混合型:兼具多种症状。
严重程度与分型相关:单瘫患儿可能生活自理,四肢瘫患儿常需长期护理,可能影响寿命。
四、治疗与康复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
康复治疗
- 物理治疗:通过运动疗法、矫形器等改善运动功能;
- 作业治疗: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进食);
- 言语/心理治疗:针对语言障碍和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
医疗支持
- 药物缓解痉挛(如巴氯芬);
- 手术矫正严重畸形。
-
预防措施
- 孕期规范产检,避免感染和有害物质接触;
- 新生儿期及时治疗黄疸、颅内出血等疾病。
五、社会认知与误区
脑瘫≠智力障碍,约30%患儿智力正常甚至超常。早期筛查(如全身运动评估、MRI)和系统康复可帮助患儿最大限度融入社会。当前我国已建立残联康复救助政策,为符合条件的患儿提供经济支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治疗方案或康复资源,建议咨询专业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