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分类
- 解剖位置:胃窦是胃的下半部分,连接胃体与幽门,主要功能是研磨食物。
- 炎症类型:分为急性胃窦炎(起病急、症状明显)和慢性胃窦炎(症状隐匿或反复发作)。
- 病理表现: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严重时可导致黏膜萎缩或肠化生。
2. 常见症状
- 典型表现:上腹胀满、隐痛或钝痛(心脏至肚脐之间)、反酸、嗳气、恶心呕吐。
- 伴随症状: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乏力、贫血(面色苍白、头晕)等。
3. 病因与高危因素
- 主要诱因:
- 幽门螺杆菌感染:约80%的慢性胃窦炎与此相关,细菌分泌尿素酶破坏胃黏膜屏障。
- 十二指肠反流:肠液反流刺激胃窦黏膜。
- 药物与应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酗酒、严重创伤或手术等。
- 不良习惯:吸烟、饮食不规律、食用辛辣过冷食物等。
4. 诊断方法
- 胃镜检查:直接观察胃窦黏膜病变,是确诊的金标准。
- 幽门螺杆菌检测:通过尿素呼气试验或胃镜活检确认感染。
- 其他检查:X线钡餐、血清学检测等辅助诊断。
5. 治疗与预防
- 药物治疗:
- 根除幽门螺杆菌:常用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
- 对症治疗:抑酸药(奥美拉唑)、促动力药(莫沙必利)、黏膜保护剂(铝碳酸镁)等。
- 生活方式调整:
- 避免辛辣、生冷、高盐饮食,戒烟限酒,规律进食。
- 减少精神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6. 并发症与风险
- 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胃溃疡、胃出血、贫血,甚至增加胃癌风险(尤其是萎缩性胃窦炎)。
总结
胃窦炎需通过胃镜明确诊断,治疗需结合病因(如根除幽门螺杆菌)和症状缓解。日常预防需注意饮食卫生、规律作息及情绪管理。若出现持续上腹痛、呕血或黑便,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