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病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如下:
1. 接触感染
蛲虫病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方式进行。蛲虫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感染方式包括:
- 肛门-手-口直接感染:蛲虫成虫在夜间爬出肛门,在肛门周围皮肤上产卵,导致奇痒。患者用手抓挠肛门后,虫卵沾染在手指上,再通过进食或吮吸手指将虫卵摄入消化道
- 间接感染:虫卵可以通过被污染的食物、玩具、衣物等传播给他人
2. 不良卫生习惯
不良的卫生习惯是蛲虫病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 不洗手:饭前便后不洗手,容易将虫卵摄入体内
- 不勤换洗衣物:不勤换洗内裤、被褥等,容易导致虫卵在衣物上积累,增加感染风险
- 共用物品:共用毛巾、浴巾、牙刷等个人物品,也可能传播蛲虫病
3. 逆行感染
蛲虫卵在肛门周围孵化后,幼虫可以逆行进入肠道内发育成成虫,这种感染方式称为逆行感染
4. 其他途径
- 呼吸道感染:蛲虫卵可以漂浮在空气中,通过呼吸道吸入后,再咽下进入消化道
- 异位寄生:极少数情况下,蛲虫可以侵入女性生殖系统,引起阴道炎等炎症反应
5. 病理机制
蛲虫在肠道内寄生时,会对肠壁神经末梢产生机械和化学性刺激,引起神经和胃肠功能失调。成虫的头部钻入肠黏膜内吸取营养,并可吞食肠内容物与微量血液,影响儿童的营养吸收与身体发育。雌虫在肛门周围产卵可刺激皮肤,引起局部发痒、发炎或湿疹,长期刺激还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失调
总结
蛲虫病的病因主要包括接触感染、不良卫生习惯、逆行感染以及其他途径的感染。预防蛲虫病的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和环境,并及时进行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