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病是一种由蛲虫感染引起的常见肠道寄生虫病,以下是对蛲虫病的详细介绍:
-
病原体特征
- 蛲虫成虫细小,乳白色,虫体长约为2到13毫米,其中雌虫比雄虫大,且尾部较直。虫卵无色透明,呈长椭圆形,大小约为50到60微米。
- 雌虫在夜间会爬出肛门外产卵,由于其具有趋光性,会在肛门周围爬行并刺激局部皮肤,导致瘙痒。
-
传播途径
- 自身感染:当患者用手搔抓肛门部位时,虫卵可能会附着在手指或指甲缝中,随后通过经手入口而造成自身再次感染。
- 间接接触感染:虫卵容易粘附在衣裤、玩具、被褥等物品上,如果这些物品被其他人接触,就可能导致他人感染。
- 吸入感染:在整理床铺、打扫内衣等活动时,虫卵可能悬浮于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进入消化道而引起感染。
-
临床症状
- 主要症状:主要表现为肛周和会阴部瘙痒难耐,夜间尤为严重,会影响睡眠,导致小儿哭闹不安。
- 消化道症状:蛲虫钻入肠黏膜以及在胃肠道内机械或化学性刺激可引起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 精神症状:由于寄生虫在体内排出的代谢产物,导致精神兴奋,失眠不安,小儿夜惊咬指等。
- 其他症状:由于蛲虫的异位寄生所引起,如阴道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等。也可侵入阑尾发生阑尾炎,甚止发生腹膜炎。
-
诊断方法
- 粪便检查:是确诊蛲虫病的主要依据,但蛲虫卵检出率较低。
- 肛周检查:使用棉拭子擦拭肛门周围皱褶处,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蛲虫卵存在。
-
治疗方法
- 口服药物:甲苯咪唑(安乐士)、阿苯达唑(肠虫清)等广谱驱虫药是常用的治疗药物。
- 局部用药:用2%白陈汞软膏或10%氧化锌油膏涂抹肛门,既可止痒又可减少自身重复感染;或者使用六神丸塞肛治疗。
蛲虫病是由蛲虫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肠道寄生虫病,主要影响儿童群体。该疾病通过多种传播途径扩散,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肛周瘙痒、消化道问题及精神症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