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与机制
呕吐是通过胃部强烈收缩将胃或小肠内容物经食管、口腔排出体外的保护性反射。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 恶心:胃张力减弱,十二指肠张力增强,可能伴随皮肤苍白、出汗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
- 干呕:胃上部放松,胃窦部短暂收缩,但无呕吐物排出。
- 呕吐:胃窦部持续收缩,腹压增加,迫使胃内容物急速排出。
呕吐中枢位于延髓,接受来自内脏神经、前庭器官和化学感受器的信号。
二、常见原因
-
反射性呕吐
-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炎、肠梗阻、胆囊炎等。
- 其他疾病:如肾结石、青光眼、心肌梗死等。
-
中枢性呕吐
- 神经系统疾病:脑膜炎、脑出血、颅内高压等。
- 全身性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妊娠反应等。
- 药物/中毒:化疗药物、酒精、重金属中毒等。
-
前庭障碍性呕吐
晕动病、梅尼埃病等内耳前庭功能异常引发。 -
神经官能性呕吐
与精神压力、癔症等心理因素相关,呕吐物量少且易反复。
三、伴随症状与风险
- 典型伴随症状:腹痛、发热、头痛、黄疸等,可能提示不同疾病。
- 严重并发症:
- 脱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钠血症)。
- 食管撕裂、营养不良。
- 颅内压增高(如喷射状呕吐)需警惕脑出血或肿瘤。
四、何时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诊:
- 频繁呕吐伴剧烈腹痛、意识障碍。
- 呕吐物带血、咖啡渣样物(提示消化道出血)。
- 喷射状呕吐或伴随高热、眩晕。
五、中医视角
中医认为呕吐多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分虚实辨证治疗,如外邪犯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等证型。
若呕吐持续或加重,建议避免自行用药掩盖病情,及时就医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