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是否需要治疗需结合病情程度、类型及并发症风险综合判断,具体如下:
一、根据病情程度判断
-
轻度或无症状
若仅表现为轻微上腹不适、食欲不振,且无胃黏膜明显损伤(如内镜显示非活动性炎症),可通过调整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刺激性食物)、规律作息等方式缓解,无需药物治疗。 -
中重度或伴并发症
若出现胃痛、恶心、呕吐、胃出血或胃溃疡等表现,需及时通过药物(如西咪替丁胶囊、奥美拉唑等)控制炎症,防止病情恶化。
二、根据胃炎类型选择治疗方案
-
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
- 内镜显示黏膜光滑、无活动性炎症时,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
- 若病理提示中重度活动性炎症或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进行抗感染治疗(如四联疗法)。
-
萎缩性胃炎
此类胃炎存在癌变风险,需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定期复查胃镜,必要时使用黏膜保护剂(如枸橼酸铋钾片)延缓病情进展。
三、长期不治疗的潜在风险
-
消化功能受损
长期炎症可能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引发贫血、消瘦等问题。 -
癌变风险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时,胃癌发生率显著升高,需密切监测。
四、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
- 饮食管理:以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为主,忌辛辣、酒精及暴饮暴食。
- 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 药物规范:避免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严格遵医嘱用药。
胃炎的治疗需个体化评估,无症状者可观察,有症状或高风险类型必须干预,以降低并发症及癌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