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电图特征
-
QRS波群交替性改变
- 同一导联出现两种形态相反的宽大畸形QRS波(时限≥0.12秒),主波方向上下交替变化。
- 肢体导联QRS主波方向交替变化(如+120°~+130°与-60°~-80°交替),胸导联常呈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交替或电压交替。
- V1导联多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
频率与节律
- 心室率通常为140~180次/分钟,R-R间期基本规则或长短交替。
- 可呈非持续性(短阵发作)或持续性,发作时间数秒至数分钟不等。
-
其他特征
- 可见房室分离,心房率与心室率不一致,偶见心室融合波。
- 洋地黄中毒者QRS波宽大畸形可能不明显。
二、临床表现
- 症状: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黑矇、晕厥,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心脏性猝死。
- 体征:心率多在140~200次/分钟,心律整齐或轻微不齐,心尖部第1心音强弱不等。
三、辅助检查
- 动态心电图(Holter)
- 用于捕捉阵发性或隐匿性发作,记录长程心电活动。
- 实验室检查
- 包括血常规、电解质(如血钾)、心肌酶、脑钠肽等,排查低钾血症、心肌损伤等诱因。
- 影像学检查
- 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结构及功能,排除结构性心脏病(如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
- 电生理检查
- 通过程序刺激诱发或终止心动过速,明确机制及起源部位,指导治疗。
四、鉴别诊断
- 单纯QRS波电交替:QRS波振幅交替性高低变化,但形态和时限正常,无主波方向交替。
- 室上性心动过速:需结合起源部位(如房室结折返)及QRS波形态(通常正常)鉴别。
- 室性早搏二联律:基本心律多为窦性,联律间期短,代偿间歇长。
五、诊断流程
- 初步评估:根据患者症状及心电图特征(如QRS交替、宽大畸形)高度怀疑双向性室速。
- 动态监测:若普通心电图未捕捉到,需行动态心电图或事件记录器监测。
- 病因排查:结合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明确基础疾病(如心肌病、电解质紊乱)。
- 电生理确诊:复杂病例需电生理检查明确机制。
总结
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需综合心电图特征性改变(QRS交替、主波方向变化)、临床症状及排除其他心律失常。及时识别病因(如洋地黄中毒、器质性心脏病)对治疗至关重要。若怀疑此诊断,建议尽快就医进行专业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