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房扑动的诊断标准主要基于以下临床检查和特征性表现:
一、心电图特征
- 典型锯齿样F波:
- 心电图可见规律、连续的锯齿状F波,以Ⅱ、Ⅲ、aVF导联最为明显,等电位线消失。
- F波频率因年龄而异:
- 婴幼儿:350~600次/分;
- 儿童:250~350次/分;
- Ⅰ型房扑:心房率250~350次/分,Ⅱ型房扑可达350次/分以上。
- 房室传导比例:
- 多为2:1或1:1传导,心室率可达140~250次/分。
二、动态心电图监测
- 适用于普通心电图未捕捉到发作或需评估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的病例,可记录阵发性心房扑动。
三、心脏超声检查
- 评估心脏结构异常(如先天性心脏病、心房增大)及功能状态,辅助明确病因。
四、电生理检查
- 对于诊断不明或需明确心律失常机制的复杂病例,可经食管或心内电生理检查进一步确认。
五、其他辅助检查
- 重症患儿可能出现低氧血症、酸中毒等实验室异常。
总结:诊断需结合典型心电图表现(锯齿波、房率范围)为核心依据,辅以动态监测、心脏超声等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复杂病例可联合电生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