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治疗(需医生指导)
-
促肠动力药
- 急性期可选用新斯的明(需注射),能快速恢复肠道功能。
- 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口服药物可促进肠道蠕动,缓解腹胀。
- 甲氧氯普胺可改善恶心、呕吐症状,但需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引发副作用。
-
调节肠道菌群
- 若因肠道菌群失调导致,可补充益生菌(如丽珠肠乐胶囊)辅助消化。
-
纠正电解质紊乱
- 低钾血症等电解质失衡需及时补钾,恢复肠道正常蠕动。
-
其他辅助药物
- 奥曲肽或红霉素可能刺激小肠收缩,适用于慢性假性小肠梗阻。
- 阿嗪米特可改善消化不良,但需整片吞服。
二、饮食调整(关键辅助措施)
-
急性期
- 禁食,通过胃肠减压排出气体和液体,减轻肠道压力。
- 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到低脂、低乳糖、低纤维流食(如米汤、藕粉)。
-
慢性期及恢复期
- 低脂饮食:脂肪摄入不超过40克/天,优先选择长链脂肪酸(如橄榄油)。
- 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重点补充维生素B12、D、K,避免因吸收障碍导致缺乏。
- 避免刺激性食物:忌酒、辛辣、高纤维食物(如粗粮、芹菜),减少肠道负担。
三、注意事项
- 及时就医:假性肠梗阻可能引发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时需手术干预。
- 病因治疗:如纠正代谢紊乱、控制感染或停用诱发药物,需针对原发病治疗。
提示:以上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饮食调整需结合个体耐受性。急性发作期务必住院观察,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