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诊断标准
- 疼痛区域:疼痛需位于阴部神经解剖分布区(肛门至阴茎/阴蒂)。
- 坐位加重:坐位时疼痛显著加剧,站立或卧位可缓解。
- 夜间无痛醒:患者夜间极少因疼痛痛醒。
- 无客观感觉障碍:体格检查未发现明显感觉减退或丧失。
- 神经阻滞有效:诊断性阴部神经阻滞后疼痛明显缓解。
二、补充诊断标准
- 疼痛性质:烧灼痛、电击样痛、刺痛或麻木。
- 单侧发作:疼痛多为单侧。
- 伴随症状:
- 直肠或阴道异物感;
- 排便、性交或坐骨棘周围触诊诱发疼痛;
- 痛觉超敏或过敏。
- 影像学排除:CT/MRI显示无尾骨、骶髂关节等器质性病变。
三、排除标准
- 疼痛范围不符:疼痛仅局限于尾骨、臀肌或下腹部,而非阴部神经支配区。
- 其他疾病可能:存在瘙痒、阵发性疼痛或影像学异常(如肿瘤、感染)。
- 泌尿系统疾病:需排除尿路感染、盆腔器质性病变等。
四、辅助检查
- 神经电生理检测:如阴部神经运动潜伏期测试(PNMLT)、肌电图(EMG)。
- 影像学检查:MRI或超声可辅助观察神经走行异常或压迫。
- 局部麻醉试验:神经阻滞是重要诊断依据,但需注意安慰剂效应。
五、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疾病区分:
- 膀胱疼痛综合征、外阴痛、肛提肌痛等盆底疼痛综合征;
- 腰椎病变(如马尾综合征);
- 生殖器疱疹、外阴炎等感染性疾病。
总结
诊断需满足基本标准(疼痛区域、坐位加重、夜间无痛醒等),结合补充标准并排除其他疾病。神经阻滞试验是关键,但需结合影像学和电生理检查综合判断。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尽早就医进行系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