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治疗
-
控制感染
- 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控制腹腔感染,必要时结合腹腔冲洗引流。
- 保持瘘口周围清洁干燥,采用负压吸引装置减少肠液外溢。
-
营养支持
- 肠外营养: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维持能量需求,尤其适用于早期禁食或瘘口渗出较多者。
- 肠内营养:瘘口稳定后可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如要素饮食或肠内营养管饲。
-
瘘口局部处理
- 双套管负压引流是最基本方法,可有效引流肠液,促进瘘口闭合(适用于60%-70%管状瘘)。
- 水压法、管堵法或硅胶片内堵适用于部分瘘口较小的病例。
二、药物治疗
- 生长抑素(如奥曲肽)
- 减少消化液分泌,促进瘘口愈合,尤其适用于早期瘘或合并腹腔出血者。
- 生长激素
- 促进蛋白质合成和组织修复,加速瘘口闭合。
- 止血药物
- 局部使用凝血酶或全身应用立止血控制出血。
三、手术治疗
手术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瘘口较大或合并严重并发症者:
- 瘘口修补术
- 局部楔形切除缝合、带蒂浆肌层片贴敷修补术等,适用于瘘口较小且周围组织条件较好者。
- 肠段切除吻合术
- 如十二指肠胆囊瘘需切除瘘管并重建消化道;胃十二指肠瘘需行胃大部切除术。
- Roux-Y吻合术
- 适用于复杂瘘或肠段缺损较大者,通过重建肠道通路实现充分减压和引流。
- 肠旷置术
- 对广泛粘连或无法直接修补的病例,可旷置部分肠段,待后期恢复。
四、术后管理
- 预防感染
- 术后腹腔冲洗(如等渗盐水150ml/kg)并放置双套管负压引流,减少感染风险。
- 持续营养支持
- 术后早期仍需肠外营养,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直至恢复口服饮食。
- 监测与康复
- 密切监测电解质、营养状态及重要脏器功能,避免肠梗阻等并发症。
总结
最佳治疗方案需结合病情分期动态调整:
- 早期:以控制感染、胃肠减压和营养支持为主。
- 中期:联合生长抑素/生长激素促进瘘口闭合。
- 晚期或保守失败:选择手术修复或重建。
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以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