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及流行病学史,具体标准如下:
一、临床诊断依据
-
典型症状
- 腹泻(水样便或血便)、腹痛、恶心呕吐,可伴发热及脱水表现;严重者出现中毒性休克或血便。
- 婴幼儿常见蛋花样便或黏液血便,成人可能出现“痢疾样”症状。
-
体征观察
- 腹部压痛、肠鸣音异常,部分患者出现腹膜刺激征或脱水体征。
二、实验室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
- 粪便培养: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病原菌,结合生化及血清学鉴定毒力型,是确诊的“金标准”。
- 分子生物学检测:PCR技术检测毒力基因(如肠毒素基因),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
辅助实验室检查
- 粪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或吞噬细胞,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出血。
-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反映感染程度。
- 血清学检测:检测特异性抗体,支持早期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三、流行病学支持
- 饮食史:近期摄入未煮熟肉类、未消毒乳制品或污染水源。
- 接触史:与类似症状患者或疫区人员接触。
- 旅行史:近期前往感染高发地区。
四、鉴别诊断
需排除其他病原体感染(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及非感染性腹泻,结合粪便培养阴性结果及临床表现差异。
五、诊断流程建议
- 结合症状及流行病学史初步判断。
- 优先进行粪便培养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明确病原体。
- 通过血常规、粪便常规等辅助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注:以上标准需综合多项检测结果,避免单一指标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