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证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中医诊断标准
-
症状表现:
- 头部及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甚至颤动不止,四肢强急。
- 常伴有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缓慢不清、烦躁不寐、神识呆滞等症状。
- 发病特征为发作性,持续时间不定,多呈阵发性,可自行缓解,部分患者情绪紧张时加重,入睡后停止。
-
病因病机:
- 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失当等导致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或痰瘀互阻,经气不利;肝阳内动,风阳内扰等引发颤证。
-
辨证分型:
- 风阳内动证:头部及肢体颤抖粗大,程度较重,项背僵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口渴,便干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以镇肝息风,疏筋止颤。
- 痰热风动证: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甚则口角流涎,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以清热化痰,兼以息风定痉。
- 气血两虚证:头摇肢颤,面色㿠白,表情呆板,神疲乏力,动则尤甚,心悸健忘,眩晕耳鸣,纳呆,舌淡胖,脉沉细弱。治以益气养血,调补阴阳。
- 肝肾不足证:头摇肢颤,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肢体麻木,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滋养肝肾,育阴熄风。
- 阴阳两虚证:颤振日久,肢体或轻或重,不能自控,神呆,健忘,腰膝酸软,体瘦形寒,手足心热,便秘溲频,舌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沉迟而细。治以益精填髓,滋阴温阳。
西医诊断标准
-
临床表现:
- 静止性震颤:为节律性搓丸样、数Hz至数十Hz的细微震颤,于休息时出现,随意运动时减轻或消失,睡眠中完全消失。
- 肌强直:表现为“铅管样强直”或“齿轮样强直”。
- 运动迟缓:随意运动减少、减慢,启动困难和运动幅度减小。
- 姿势平衡障碍:患者直立或弯腰时易倾倒。
- 其他症状:还可有言语障碍(吐字不清、语音低沉单调等)、精神障碍(抑郁、焦虑、失眠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便秘、排尿困难等)以及油脂面容等。
-
病史及相关因素:
-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袭起病,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部分病人发病与情志有关,或继发于脑部病变。
-
辅助检查:
- 血液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铜蓝蛋白的测定等,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震颤。
- 眼底检查:若发现K-F环(角膜色素环),有助于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 影像学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因脑部疾病引起颤证的诊断。
- 脑电图检查:对因舞蹈病引起的震颤有诊断价值。
颤证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结果。在中医诊断中,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而在西医诊断中,则更侧重于通过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来明确病因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