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病学史
患者需有与家畜(牛、羊、马等)或蜱虫接触史,或曾饮用被污染的水/奶制品,或处于Q热流行区。职业暴露(如兽医、屠宰场工人等)是重要参考因素。 -
临床表现
- 急性Q热:突发高热(39-40℃)、剧烈头痛、肌痛(尤其是腰肌、腓肠肌)、乏力、干咳、胸痛等,部分伴恶心、呕吐或腹泻。
- 慢性Q热:持续发热超过半年,常伴心内膜炎(心脏杂音、杵状指)、肝炎或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肌无力)。
-
实验室检查
- 血清学检测:
- 补体结合试验(CF):急性期Ⅱ相抗体效价≥1:64,或双份血清效价升高4倍可确诊;慢性期Ⅰ相抗体显著升高。
- 微量凝集试验、间接免疫荧光(IFA)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特异性IgM抗体,用于早期诊断。
- 病原学检测:
- 分子生物学技术(PCR、DNA探针):检测标本中贝纳柯克斯体特异性DNA,灵敏度高。
- 病原体分离:通过动物接种(豚鼠)或细胞培养,但需在专业实验室进行。
- 其他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多正常,慢性患者血沉显著增快。
- 影像学:X线/CT显示肺部斑片状实变影(急性肺炎)或心脏赘生物(心内膜炎)。
- 血清学检测:
-
鉴别诊断
需与流感、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支原体肺炎等鉴别,尤其注意外斐试验阴性可排除立克次体感染。
总结:确诊Q热需满足流行病学暴露史、典型临床表现,且血清学或分子生物学检测阳性。对免疫缺陷者或心脏瓣膜病患者,需警惕慢性Q热心内膜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