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电生理特征及实验室检测,主要诊断标准如下:
一、核心临床特征
- 不对称性肢体无力
- 通常以单侧上肢远端(如手、前臂)起病,逐渐累及多部位,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肌肉萎缩随病程进展出现。
- 下肢受累较少且程度较轻。
- 无或轻微感觉障碍
- 患者可能主诉轻微感觉异常,但客观感觉检查通常正常。
- 腱反射异常
- 受累区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无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如病理反射)。
二、电生理诊断标准(必要条件)
- 持续性多灶性运动传导阻滞
- 至少两条神经(或同一神经不同节段)存在运动传导阻滞,表现为近端与远端刺激时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或面积下降≥50%,且时限增宽≤30%。
- 上肢神经(如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更易检测到传导阻滞。
- 感觉神经传导正常
- 同一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及波幅均正常。
三、实验室支持证据
- 抗GM1抗体检测
- 约50-84%的患者血清抗神经节苷脂GM1抗体呈阳性,IgM型抗体更具特异性。
- 脑脊液检查
- 多数患者脑脊液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通常<1g/L),细胞计数正常。
四、影像学辅助检查
- MRI检查:用于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或其他结构性病变。
五、排除性标准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 运动神经元病:无传导阻滞,且伴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
- 多发性硬化症:中枢神经系统病灶证据,MRI显示脱髓鞘斑块。
- 其他周围神经病:如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表现为对称性感觉运动障碍,电生理特征不同。
六、诊断流程
临床疑诊→电生理检查(确认传导阻滞)→抗GM1抗体检测→脑脊液及影像学辅助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后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