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失镁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病史:
- 原发性肾性失镁:常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 继发性肾性失镁:常有原发疾病的表现,如肾小管酸中毒、Bartter综合征、肾功能衰竭、肾移植后等。
-
临床表现:
- 主要症状:低血镁、尿镁排量增多,可伴氨基酸尿、糖尿,肾性失钾与失钙。
- 神经肌肉症状:肌肉纤颤、颤抖,手足搐搦,腕手痉挛,抽风,步态不稳,精神异常等。
- 其他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无力、眩晕等。
-
实验室检查:
- 尿液检查:尿镁明显增多(>4mmol/L),伴有低钾血症者可有尿钾增多,并有氨基酸尿及糖尿。
- 血液检查:血镁降低(<0.75mmol/L),血钙降低,血钾降低,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轻度代谢性碱中毒,血浆肾素活性增高,但醛固酮含量正常,肾小球滤过率正常。
-
其他辅助检查:
- 心电图:显示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及心律失常的类型。
- 泌尿系B超:了解有无尿路结石和肾钙化。
- 肾活检:查看肾脏是否存在病理变化,可帮助明确原发病的诊断。
-
鉴别诊断:
- 排除其他原因:如肠吸收功能障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Bartter综合征及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顺铂所致的低镁血症、低钾血症等。
通过以上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的综合分析,可以考虑诊断肾性失镁。在诊断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与其他可能导致低镁血症的疾病进行鉴别。一旦确诊,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避免镁缺乏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