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右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并常伴随心律失常。以下是其诊断标准及相关信息的详细说明:
1. 疾病概述
- 定义:ARVC是一种以右心室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替代为特征的遗传性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右心室扩大和心力衰竭,是年轻人和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
- 发病率:约为1/2000至1/5000,30%-50%的患者具有家族史,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病理特征:右心室心肌细胞减少,被纤维脂肪组织替代,部分患者可累及左心室。
2. 临床表现
ARVC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 隐匿期:右心室结构仅有轻微改变,可能无症状,偶见心源性猝死。
- 心律失常期:表现为室性心动过速、心悸、胸闷、头晕甚至晕厥或猝死。
- 右心功能障碍期:右心室病变广泛,出现右心衰竭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下肢水肿、肝肿大等)。
- 终末期:累及左心室,出现双心泵功能衰竭,表现为全心衰竭。
3. 诊断标准
ARVC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家族史及辅助检查结果,按照TASK FORCE标准分为以下六方面:
(1)右心室结构和功能改变
- 主要标准:
- 右心室严重扩张。
- 右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
- 右心室室壁瘤或阶段性扩张。
- 次要标准:
- 右心室轻度扩张或区域性运动异常。
(2)室壁组织改变
- 主要标准:
- 心内膜活检发现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替代。
- 次要标准:
- 影像学检查提示右心室心肌脂肪浸润。
(3)复极异常
- 主要标准:
- 心电图V2、V3导联T波倒置。
- 次要标准:
- 心电图V1-V3导联QRS波增宽(>110ms)。
- 出现Epsilon波。
(4)除极和传导异常
- 主要标准:
-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 次要标准:
- 右胸导联R波降低。
(5)心律失常
- 主要标准:
- 频发室性早搏。
- 次要标准:
- 左束支传导阻滞。
(6)家族史
- 主要标准:
- 家族成员确诊ARVC。
- 次要标准:
- 家族成员有35岁以前猝死史或符合ARVC诊断标准。
4. 诊断流程
- 初步评估:根据患者症状(如呼吸困难、晕厥等)和家族史进行初步筛查。
- 辅助检查:
- 心电图:检查T波倒置、QRS波增宽、Epsilon波等。
- 心脏彩超:评估右心室结构和功能。
- 心内膜活检:明确心肌组织病理改变。
- 动态心电图和电生理检查:评估心律失常。
- 综合诊断:根据上述六个方面的标准,满足以下条件即可诊断:
- 两个主要标准。
- 一个主要标准加两个次要标准。
- 四个不同的次要标准。
5. 信息来源
- 以上信息参考了多项权威资料,包括和,确保内容准确可信。
通过以上诊断标准和方法,可以有效识别ARVC,为患者提供及时治疗和干预。如有更多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得更详细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