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证据,具体标准如下:
一、临床评估
-
症状特征
- 与月经周期相关的慢性盆腔疼痛、痛经、性交疼痛,以及周期性直肠出血、排便痛、里急后重感等肠道症状。
- 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系统症状(如腹胀、便秘或腹泻)。
-
体格检查
- 三合诊检查可发现直肠前壁结节、触痛或肠壁增厚,子宫后壁与直肠粘连固定。
- 直肠指诊可能触及黏膜外肿块,伴明显触痛。
二、影像学检查
-
经阴道超声(TVUS)
- 显示肠壁不规则低回声团块,浸润深度≥5 mm,伴周围纤维化或粘连,对直肠-乙状结肠病变敏感。
- 超声内镜可评估肠壁层次结构,提高诊断准确性。
-
磁共振成像(MRI)
- 作为非侵入性检查的首选,能清晰显示深部浸润病灶(如肠壁增厚、结节)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特异性达90%以上。
-
其他影像学检查
- CT对较大病灶有提示作用,但敏感性较低。
- 肠道造影或结肠镜主要用于排除肠道原发病变(如肿瘤、炎症性肠病)。
三、病理学确诊
-
腹腔镜检查
- 诊断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盆腔及肠道病灶,评估浸润范围,并获取组织活检。
-
组织病理学
- 活检需显示肠壁中存在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细胞,常伴周围纤维化和炎症反应。
四、辅助检查
- 血清CA125:中重度患者可升高,但特异性低,仅作为辅助参考。
- 胎盘蛋白14:浓度增高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五、鉴别诊断
需排除结直肠肿瘤、炎症性肠病、肠结核等,结合病史、内镜及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
诊断流程建议
textCopy Code
临床症状/体征 → 影像学检查(TVUS/MRI) → 腹腔镜探查+活检 → 病理确诊
注:非典型病例需联合多种检查手段,避免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