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炭疽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流行病学史
- 接触史:在发病前14天内,接触过疑似炭疽的病、死动物或其残骸,或食用过疑似炭疽的病、死动物肉类或其制品,或吸入可疑炭疽芽胞杆菌污染的粉尘
- 职业史:从事与毛皮等畜产品密切接触、与炭疽芽胞杆菌研究使用相关的职业,或在可能被炭疽芽胞污染的地区从事养殖、放牧、耕耘或挖掘等活动
2. 临床表现及分型
2.1 皮肤炭疽
- 症状:手、前臂、面、颈等暴露部位的局部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斑疹、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稍有痒感
- 体征:典型皮肤损害表现为具有黑痂的浅溃疡,周边有小水疱,附近组织较为广泛的非凹陷性水肿。除皮损外,患者多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全身不适以及局部淋巴结和脾肿大等症状和体征
2.2 肺炭疽
- 症状:高热,呼吸困难,可有胸痛及咳嗽,咳极黏稠血痰。肺部体征常只有散在的细湿啰音
- 影像学表现:胸部X线的主要表现为纵隔影增宽,胸腔积液
2.3 肠炭疽
- 症状:发热,腹胀,腹部剧烈疼痛,腹泻,通常为血样便或血水样便。可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可含血丝及胆汁
2.4 脑膜炎型炭疽
- 症状: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呼吸衰竭,脑脊液多为血性
2.5 败血症型炭疽
- 症状:高热、寒战,感染性休克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表现,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大片淤斑,腔道出血,迅速出现呼吸与循环衰竭
3. 实验室检查
3.1 细菌分离培养
- 方法:从患者的血液、痰液或其他体液中分离到炭疽杆菌是确诊的金标准
- 结果:培养结果一般在24-48小时可以得出
3.2 涂片检查
- 方法:取水疱内容物、病灶渗出物、分泌物、痰液、呕吐物、粪便、血液及脑脊液等做涂片,染色后可发现有荚膜的典型竹节状大杆菌
3.3 分子生物学检测
- 方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可用于检测炭疽杆菌的DNA,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
3.4 血清学检测
- 方法: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抗炭疽毒素抗体,可以辅助诊断炭疽感染,常用的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4. 诊断标准
4.1 疑似病例
- 定义:具有流行病学史,并具有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脑膜炎型炭疽或败血症型炭疽的临床表现之一者
4.2 临床诊断病例
- 定义:疑似病例,并具有以下任何一项者:
- 血清学检测阳性
- 显微镜检查发现大量两端平齐呈串联状排列的革兰阳性大杆菌
- 炭疽芽胞杆菌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 炭疽芽胞杆菌抗原检测阳性
- 或:具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并具有典型的皮肤损害者
4.3 确诊病例
- 定义: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并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
- 细菌分离培养获得炭疽芽胞杆菌
- 患者双份血清抗炭疽特异性抗体出现阳转或滴度出现4倍或4倍以上升高
- 具备上述任何两项支持性检测结果
5. 鉴别诊断
- 皮肤炭疽:应与疖、蜂窝织炎、恙虫病的焦痂、羊痘、鼻疽、鼠疫、土拉热、丹毒、梅毒硬下疳、脓性溃疡相鉴别
- 肺炭疽:应与各种肺炎、肺鼠疫,钩端螺旋体病的肺大出血型相区别
- 肠炭疽:应与痢疾、细胞性食物中毒、出血坏死性肠炎相鉴别
- 败血症与脑膜炎炭疽:应与其他病因引起的败血症和脑疾病、脑膜疾病相鉴别
总结
肺炭疽的诊断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有效治疗和控制疫情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