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胆型肝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症状表现
- 患者通常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且黄疸持续时间较长,一般持续3周以上。
- 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这是因为胆盐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梢所致。
- 还可能有胁肋部疼痛、发热、乏力等症状,以及肝脏肿大、肝区叩击痛等体征。
-
病史询问
- 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史、家族史、用药史及酒精摄入情况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黄疸和肝功能异常的因素。
-
辅助检查
- 血液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胆固醇及血清胆汁酸均升高;疾病初起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可能明显升高,但很快下降,出现酶疸分离现象;部分病人入院时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但经补充维生素K1后可迅速纠正。
-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无肝外梗阻表现,可帮助排除肝外胆管阻塞性黄疸等其他疾病。
- 病理检查:肝组织活检术可以明确肝炎的具体性质,对于淤胆型肝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病理检查可见微胆管淤胆,胆管增生明显,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毛细胆管扩张,毛细胆管内有胆栓形成,微绒毛有病变等,而肝细胞坏死不突出。
淤胆型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多方面信息进行判断。若患者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和检查结果异常,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