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
流行病学特点
- 中毒食品来源:中毒食品多为动物性食品,如肉类、禽类、蛋类、奶类及其制品等。这些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或烹饪过程中可能受到沙门氏菌污染。
- 共同饮食史:中毒患者均食用过某些可疑原因食品,且出现的临床症状基本相同。
- 潜伏期:潜伏期多为4~48小时,但也有短至2小时或长达72小时的情况。
- 群体发病特点:在集体单位或家庭中,往往同时有多人发病,呈现聚集性特点。如果多人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类似的胃肠炎症状,应高度怀疑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
临床表现
- 主要症状:有恶心、头晕、头痛、寒战、冷汗、全身无力、饮食不振等症状,以及呕吐、腹泻、腹胀、腹痛、发烧等。急性腹泻以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为主,有恶臭。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里急后重感。
- 严重情况:重症患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等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
实验室检查
- 细菌培养与鉴定:从可疑食品、病人呕吐物或腹泻便中检出血清学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如果没有可疑食品,从几个病人的呕吐物或腹泻便中检出血清学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也可诊断。
- 血清学检测:必要时可观察分离出的沙门氏菌与病人血清的凝集效价,恢复期应比初期有所升高(一般约升高4倍)。
- 分子生物学检测:PCR技术或基因测序可用于快速鉴定和分型沙门氏菌株。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沙门氏菌的存在。
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多个方面。只有当这些条件同时满足时,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