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III型)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多维度指标,具体标准如下:
一、临床表现
- 多尿及发育异常:婴幼儿期即可出现多尿、烦渴,部分伴生长发育迟缓。
- 骨代谢异常:如儿童佝偻病、成人骨软化症,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 电解质紊乱症状:如肌无力(低钾血症)、心律失常(高钾或低钾血症)等。
二、实验室检查
-
血液生化指标
- 代谢性酸中毒:血pH值降低(<7.35),二氧化碳结合率下降。
- 电解质异常:高氯血症、血钾水平异常(低钾或高钾)。
- 阴离子间隙正常:区别于其他代谢性酸中毒(如糖尿病酮症)。
-
尿液检查
- 尿液pH异常:基础尿pH>5.5,酸负荷试验(氯化铵)后尿pH仍无法降至5.5以下,提示远端肾小管泌氢障碍。
- 碳酸氢根排泄率(碱负荷试验):HCO₃⁻排泄分数>15%提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障碍。
-
其他检测
- 基因检测:针对遗传性病因(如SLC4A1、ATP6V0A4基因突变)。
三、影像学检查
- 肾脏超声/CT:发现肾结石、肾钙化等并发症。
- 骨密度/X线:评估骨病(如骨质疏松、佝偻病)。
四、鉴别诊断
需排除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其他导致酸中毒的疾病。
五、诊断要点
符合以下特征可确诊:
- 同时存在近端和远端肾小管功能障碍:如碱负荷试验显示HCO₃⁻排泄分数升高(近端损害),酸负荷试验显示尿液酸化障碍(远端损害)。
- 典型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伴阴离子间隙正常。
注:混合型肾小管酸中毒需结合临床与实验室动态观察,必要时重复试验以提高诊断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