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个人账户划入金额降低是2020年医保改革后的一个显著变化,主要由于以下原因:
一、改革核心调整
-
在职人员划入比例调整
改革前,单位缴费部分按4.9%-6%(根据年龄调整)划入个人账户,改革后统一调整为仅按本人缴费基数的2%计入,退休人员则改为按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的2%左右定额划入(如每月70元)。
-
退休人员划入方式变化
改革前退休人员个人账户金额与养老金挂钩(如70岁以下按4.9%、70岁以上按6%),改革后转为定额划入,导致退休人员月度划入金额普遍减少。
二、具体影响
-
退休人员
-
以养老金5000元为例,按新政策划入金额约为168元(按6000元人均养老金的2.8%计算),低于300元;
-
若按个人缴费7%的比例划入(如江苏无锡),则划入350元,但此类地区较少。
-
-
在职人员
- 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仅保留个人缴费部分的2%计入,直接导致个人账户月入减少。
三、配套措施与平衡机制
-
门诊共济保障
减少的个人账户资金被用于加强门诊共济保障,提高门诊报销比例(50%-80%)、降低起付线、扩大药品目录覆盖范围。
-
药品目录与支付方式改革
部分高价药纳入医保但受医院“药占比”限制,DRG/DIP付费推广进一步控费,可能影响部分治疗手段的可及性。
四、特殊说明
-
地区差异 :如青岛、无锡等地因政策调整或基数变化,出现个人账户金额减少的情况;
-
缴费基数影响 :在职人员若单位缴费基数下降或更换工作单位且新单位基数较低,个人账户金额可能减少。
医保个人账户划入金额降低是医保制度向门诊共济转型、基金使用效率提升的必然结果,但需通过政策优化平衡参保人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