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疽的严重性
疾病概述
鼻疽是一种由鼻疽假单胞杆菌(Burkholderia mallei)引起的严重传染病,主要影响马、驴和骡等动物,但也能传染给人类。人类感染鼻疽通常是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或组织,或者通过吸入含有病原体的气溶胶。
临床表现
鼻疽的临床表现多样,可以从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到严重的败血症,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咳嗽、皮肤溃疡和淋巴结肿大。
-
急性鼻疽:起病急骤,皮肤感染部位出现急性蜂窝织炎,局部肿胀,继则坏死及溃破,形成边缘不整、创底灰白的溃疡,并覆有灰黄色的渗出物。附近淋巴结肿大,沿淋巴管出现多处肌肉及皮下结节性脓肿。如致病菌由上呼吸道侵入,可使鼻部出现蜂窝织炎,鼻腔、口腔黏膜溃疡及坏死,鼻中隔穿孔,腭和咽部亦有溃疡形成。如致病菌侵犯下呼吸道,可造成肺炎、肺脓肿、渗出性胸膜炎和脓胸。通常伴有全身不适、头痛、发冷及不规则发热、周身酸痛、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及脾肿大等。患者常极度衰竭,临床上酷似伤寒或播散性结核。后期由于面、颈、躯干及四肢均可出现脓肿,常因脓毒血症发生循环衰竭而死亡。
-
慢性鼻疽:开始全身症状不明显,仅有低热或长期不规则发热、出汗及四肢、关节酸痛。以后,间有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发作,皮肤或软组织出现脓肿,附近淋巴结肿大,有时脓肿溃破流出多量脓液,亦可形成长期不愈的瘘管。关节、骨髓、肝、脾、肺、眼和中枢神经系统均可累及,病情发展缓慢,时好时发,病程持续数月至数年或更久。患者渐呈恶液质状态,常因逐渐衰竭或突然恶化而死亡,偶然有自愈的病例。
诊断与治疗
鼻疽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观察、病原体分离培养和血清学检测。治疗方法主要依赖于抗生素,如青霉素、新生霉素和氟喹诺酮类等,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
预防与控制
鼻疽的控制与预防是一项复杂而紧迫的任务。在动物方面,加强动物疫苗研发与免疫接种,提高动物的免疫水平,减少疾病在动物群体中的传播。在人类方面,加强鼻疽的监测与报告工作,及时发现病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还需要加强对高风险职业人群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疾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增强个人防护意识。
结论
鼻疽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死性。急性鼻疽的预后极差,若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其病死率在90%以上。慢性或亚临床型其治愈率可达30%-50%。对于鼻疽的预防和控制需要引起全球的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