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治疗需结合综合措施,根据病情选择个体化方案,具体治疗框架如下:
一、一般治疗
-
基础支持
- 卧床休息,减少心肌氧耗。
- 吸氧改善缺氧,维持血氧饱和度>95%。
- 营养支持:对无法经口进食者,48小时内启动肠内营养,目标热量20-25kcal/(kg·d),蛋白质1.2-1.5g/(kg·d)。
-
容量管理
- 通过补液或输血调节前负荷,维持左室舒张末压,提高心排血量。
二、药物治疗
-
调节心率
- 心率过缓:静脉注射阿托品(0.5-1.0mg)或异丙肾上腺素(0.5-1.0mg/250ml)。
- 室性心动过速:静注利多卡因(50-100mg)或电复律。
-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临时起搏器或持续滴注异丙肾上腺素。
-
增强心肌收缩力
- 正性肌力药物:多巴胺(16-20μg/(kg·min))、多巴酚丁胺,短期可用10%氯化钙3-5ml静注。
- 洋地黄类:血钾正常且心率快时,静注毛花苷C(西地兰)。
-
调节心脏负荷
- 后负荷调节:硝普钠(0.5-8μg/(kg·min))扩张血管,降低左心后负荷。
- 升压支持:低血压者持续滴注多巴胺或肾上腺素,维持血压。
三、手术治疗
-
器械治疗
- 心脏起搏器:用于严重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改善心室收缩不同步。
-
终末期干预
- 心肺辅助装置(如ECMO):用于药物无效的急性心衰。
- 心脏移植:适用于终末期心肌病或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四、其他治疗
- 电解质管理:纠正低钾血症、低钙血症,维持内环境稳定。
- 并发症防治:监测并处理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等。
治疗原则
- 分层干预:轻症以药物和营养支持为主,重症需联合器械或手术治疗。
- 动态监测:持续评估心率、血压、尿量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时调整方案。
- 病因治疗:如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感染控制等。
(注:具体用药剂量及手术方案需由专科医生根据患儿实际病情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