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传性共济失调的表现症状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神经系统症状
-
运动协调障碍
- 步态不稳:早期表现为站立摇晃、宽基底步态、闭目难立征阳性,行走呈醉酒样或剪刀步态,易跌倒。
- 上肢动作异常:双手笨拙,出现意向性震颤、辨距不良,精细动作困难。
- 肌张力异常:早期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后期因锥体束损伤可出现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阳性。
-
语言及吞咽障碍
- 构音障碍:发音生硬、缓慢,呈吟诗样语言或爆发性言语,晚期语言含糊不清。
- 吞咽困难:伴饮水呛咳,多见于病情进展期。
-
眼球运动异常
- 眼球震颤、眼球运动不灵活,晚期可能出现凝视或眼球固定。
二、骨骼及体态异常
- 骨骼畸形:弓形足、脊柱后凸或侧凸为典型特征。
- 皮肤表现:部分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如眼结膜、颈部皮肤)或早老性皮肤改变。
三、其他系统受累
-
心脏及代谢异常
- 心肌病、心脏扩大,可致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 20%~30%患者伴发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
-
发育及认知影响
- 智力逐渐减退,晚期可能出现轻度智力低下或认知功能障碍。
四、病程进展特点
- 起病隐匿,呈缓慢进行性发展,婴幼儿或儿童期发病多见,部分可迟至青少年期。
- 随病情加重,可能合并锥体外系症状(如手足徐动)、感觉障碍(深感觉消失)及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注:不同亚型(如弗里德里希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症状侧重不同,需结合具体类型及检查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