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皮肤综合征,主要由于TSC1或TSC2基因的突变引起。
遗传模式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如果父母一方患有结节性硬化症,其子女有50%的概率继承该疾病。
- 这种遗传模式意味着只要有一个等位基因发生突变,个体就会表现出疾病症状。
-
新生突变:
- 大约60%的结节性硬化症病例为新生突变,即患者的父母不携带该基因的突变,但患者自身发生了首次基因突变。
- 这种情况下,患者的子女不会继承该疾病,除非患者的配偶也携带相同的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
- TSC1和TSC2基因:
- 这两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别为Hamartin和Tuberin)共同调控mTOR信号通路,抑制细胞的过度增殖。
- 当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时,mTOR信号通路失去正常调控,导致细胞增殖和生长失控,形成良性肿瘤样病变,影响多个器官,包括脑、皮肤、肾脏、心脏和眼睛等。
临床表现
- 皮肤异常:包括血管纤维瘤、叶状白斑、鲨革样斑和指(趾)甲下纤维瘤等。
- 神经系统症状:癫痫发作及智力低下是本病的特征。
- 其他表现:如骨肿瘤、肺囊性纤维肿瘤、心横纹肌瘤、口腔纤维瘤或乳头状瘤等。
结论
小儿结节性硬化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通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传递,但也存在新生突变的情况。了解家族遗传史和进行基因检测可以帮助识别风险,并为可能的管理提供指导。早期识别和干预可以改善疾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