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贝虫病是由巴贝虫属的红细胞内寄生的血液原虫,通过蜱类媒介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染寄生虫病。其临床表现因感染的虫种和机体状况而异,主要症状包括:
潜伏期
从蜱叮咬到症状出现通常需要1至9周,但也可能在4天至3周内出现症状。
临床类型
根据病情轻重,巴贝虫病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
-
轻型
- 可能仅有低热或体温正常。
- 略有疲惫和不适感。
- 轻微头痛、虚弱乏力。
- 食欲不振等。
- 症状通常在2周内消失。
-
中型
- 起病急骤,高热达39℃~40℃。
- 恶寒战栗,大汗不止。
- 头痛剧烈,肌痛,甚至周身关节疼痛。
- 有时畏光,精神抑郁或烦躁不安,神志恍惚。
- 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但无脑膜刺激症状。
- 脾脏有轻度至中度肿大,淋巴结无异常。
- 无发疹现象。
-
重型
- 起病时临床表现同中型。
- 危重患者,溶血性贫血发展迅速,伴发黄疸、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障碍等。
- 有脾脏摘除史的患者临床表现常较严重。
- 重型多于起病后5~8天内死亡。
并发症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重型巴贝虫病溶血性贫血发展迅速,可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肾衰竭:重型巴贝虫病可引起肾脏功能障碍,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肾衰竭。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巴贝虫病危重症者可引起呼吸衰竭,若得不到及时处理,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诊断
- 血涂片镜检:在红细胞内发现有多个环形体,而无色素颗粒,在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末梢血液涂片中,可有极少数的红细胞含有原虫。
- 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液中的巴贝虫DNA。
- 血清学诊断:如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血凝,毛细管凝集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
治疗
- 对症疗法:有高热剧痛者予以解热、镇痛处理。有明显溶血者,可予输血。注意休息、饮食。
- 药物治疗:克林霉素为首选药物,肌内注射。对早产婴儿接受输血而感染微小巴贝虫者,可加用奎宁,口服。对已摘除脾脏的成人患者,可用克林霉素,肌内注射。同时口服奎宁。
巴贝虫病的预防主要包括避免蜱叮咬和确保输血安全。在鹿蜱常见的地区,采取防蜱虫预防措施可降低患上巴贝虫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