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静止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指心室完全丧失电活动或机械收缩能力,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射血。以下从定义、形成机制、主要病因及危害四个方面为您详细解答:
1. 心室静止的定义及心电图表现
心室静止是指心室完全停止跳动,从心电图上表现为持续较长时间没有可辨认的QRS波群、ST段和T波。听诊时无法听到心音,触诊时无动脉搏动,患者多表现为意识丧失,甚至心脏性猝死。
2. 心室静止的形成机制
心室静止的发生机制主要与心脏传导系统的功能障碍有关:
- 房室传导阻滞:当房室传导阻滞严重时,尤其是二度Ⅱ型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因房室交接区或心室次级起搏点功能衰竭,导致心室静止。
- 心肌弥漫性病变:如心肌梗死、心肌炎或心肌病等,可能损伤希氏束、束支或浦氏纤维,导致心室静止。
- 神经调节异常: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如剧烈呕吐、颈动脉窦过敏)可能暂时抑制心脏传导功能,引发心室静止。
3. 心室静止的主要病因
心室静止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心脏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扩张型、肥厚型)、严重的心肌炎等,是心室静止最常见的原因。
-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或钙离子异常,可干扰心脏电生理活动。
- 药物影响: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地高辛、维拉帕米)或抗抑郁药可能引发心室静止。
- 神经调节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内分泌失调可能影响心脏功能。
-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可能与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有关。
4. 心室静止的危害
心室静止是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导致以下严重后果:
- 阿-斯综合征: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患者可能出现短暂性意识丧失、抽搐。
- 心源性休克: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表现为低血压、少尿等。
- 心脏性猝死:长时间的心室静止可能导致患者迅速死亡。
5. 应对措施
心室静止一旦发生,需要立即进行抢救:
- 心肺复苏: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维持患者生命体征。
- 电击除颤:若心电图显示室颤,则需尽快电击除颤。
- 药物治疗:如肾上腺素等药物可能有助于恢复心跳。
- 长期治疗:针对原发病因进行治疗,如安装心脏起搏器、纠正电解质紊乱或调整药物剂量。
总结
心室静止是一种危急情况,其发生与心脏传导系统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常由心脏疾病、电解质紊乱或药物影响等引起。若不及时抢救,可能导致患者迅速死亡。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争取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