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血流冲击下破裂,暴露内膜下的胶原纤维,触发血小板聚集和凝血系统激活,形成血栓。斑块破裂后,脂质核心暴露,进一步促进血栓扩展,导致肾动脉主干或分支机械性阻塞。 -
血栓形成与血小板聚集
局部凝血机制亢进是早期关键步骤。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增多导致血小板黏附、聚集,随后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微血栓。血小板释放的血栓烷A₂(TXA₂)和5-羟色胺等物质加剧血管收缩和内皮损伤,加速脂质沉积和斑块进展。 -
血流动力学与内皮功能障碍
肾动脉狭窄或夹层形成时,血流动力学改变(如湍流、压力梯度)促使斑块不稳定化。内皮细胞损伤后,单核细胞浸润并分化为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迁移至内膜增生,最终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
全身性危险因素
高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及吸烟等危险因素通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途径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血栓风险。例如,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促进脂质在血管壁沉积,而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削弱了胆固醇逆向转运能力。 -
继发性因素
心源性栓子(如房颤、心肌梗死)、医源性操作(如血管造影术)或外伤也可能导致肾动脉栓塞,但这类情况多属于急性栓塞,与慢性粥样硬化性栓塞的病理机制有所差异。
肾动脉粥样栓塞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与血流动力学异常共同作用的结果,受多种危险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