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病因
-
器质性心脏病
-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尤其是室间隔前半部及左心室前壁病变时,易同时累及右束支和左前分支,引发双分支阻滞。
- 急性心肌梗死:前壁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可能并发双分支阻滞,发生率约为5%-7%。
- 高血压性心脏病:长期高血压导致心脏结构改变,可能影响传导系统功能。
- 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室间隔缺损等,因心脏解剖异常可能压迫或损伤传导束。
-
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
随年龄增长,心脏传导系统自然老化,纤维化或退行性病变可导致双分支阻滞,常见于老年人。 -
其他因素
- 药物影响:胺碘酮、地高辛等药物可能干扰心脏传导功能。
- 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可异常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传导性。
- 心肌病变:心肌炎、心肌病等直接损害心肌及传导组织。
二、病理机制
-
解剖位置关联
- 右束支与左前分支均接受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供血,若室间隔前区或左心室前壁发生病变(如心肌梗死),可能同时损伤这两支传导束。
- 左后分支因双重供血(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单独受损概率较低,需广泛心肌病变才会导致双分支阻滞。
-
传导系统损伤
心肌纤维化、坏死或退行性变会破坏传导束的连续性,导致电信号传导受阻,形成双分支阻滞。
三、高危人群
- 老年人:因传导系统退行性变及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风险较高。
- 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需警惕传导系统受累。
-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或病情进展中可能并发传导异常。
双分支阻滞的形成多与心脏器质性疾病、传导系统老化及外部因素(如药物、电解质失衡)相关,需结合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