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艾灸的驱蚊与缓解作用
- 艾灸燃烧时散发的挥发油(如桉叶素、侧柏酮等)能干扰蚊虫嗅觉,形成驱蚊屏障。若被叮咬后出现瘙痒、红肿,艾灸局部穴位(如血海穴、阿是穴)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不适。
- 艾草本身具有抗菌、抗炎作用,艾灸热力还能抑制渗出,加速皮肤修复。
2. 操作要点
- 穴位选择:直接艾灸被咬部位(阿是穴)或配合血海穴、合谷穴等止痒穴位。
- 温度与时间:艾灸时保持适当距离,避免烫伤。每个穴位灸5-10分钟即可,总时长不超过15分钟。
- 环境通风:确保周围空气流通,避免烟雾积聚引发呼吸道不适。
3. 注意事项
- 皮肤敏感者慎用:若皮肤破损或过敏体质,艾灸可能加重刺激,建议改用冷敷或药物(如炉甘石洗剂)。
- 避免过度使用:艾灸后多喝温水,避免熬夜,帮助身体恢复。
- 驱蚊辅助措施:可配合驱蚊花露水、纱帐等物理防护,减少蚊虫叮咬风险。
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如严重红肿、化脓),需及时就医。